稳定币抬头的洗钱风险值得警惕。
近日,据媒体报道,义乌已有零星商户接收稳定币,虽未出现传闻中”月流水10亿美元”的盛况,却也给市场敲响了警钟。这种看似便捷的支付方式,若放任其游走在监管边缘,很可能成为洗钱分子的”暗道”。不仅将扰乱现有的金融秩序,还可能冲击实体经济秩序。
不同于币值大起大落的比特币,稳定币有一套维持币值稳定的特殊机制,生来就带着”交易工具”的属性。
“全天24小时都能交易,手续费低,到账还快。”看似便利的交易背后却暗含风险。
一方面,由于匿名化、去中心化的手段,用户身份通常以钱包地址呈现,而非真实姓名。使得资金流向难以追踪,为洗钱分子掩盖资金来源提供了便利。
另一方面,使用稳定币交易避开了双方银行的换汇与转账流程,容易绕过监管体系,成为非法资金跨境转移的工具。更深层次来看,这不仅对银行业务与跨境金融产生较大影响,也十分考验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与国家资本管制的能力。
其实,稳定币带来的反洗钱监管挑战,早已不是某一国家的麻烦,而是全球金融圈的共识性难题。各国央行都在头疼,既要应对它带来的监管漏洞,又得在防范风险和顺应技术变革之间找到出路。这道题,谁都不能置身事外。
数据也能说明问题,这两年稳定币在非法交易里的占比已经超过了比特币,成了犯罪活动的新宠。
风险必须早防早治。抬头的洗钱风险也可从交易环节、兑换渠道、技术追踪等多维度构建监控体系。
稳定币与法定货币的”出入金”环节,是非法资金”洗白”的核心步骤。需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监管。商户收钱也不能糊涂,得问清楚交易对手信息,大额收款抓紧报备,别成了洗钱的 “中转站”。
技术上也有办法,区块链虽然藏得住人,却记着每一笔账,可以开发专门的监测工具,顺着交易记录追根溯源。
普及稳定币风险知识也至关重要。要让商户明白,看似轻松的交易背后,稍有不慎就可能卷入违法漩涡。
此外,由于稳定币跨境流动特性,单一国家的监管难以奏效,需加强国际协作,建立跨境反洗钱信息共享机制,联合打击利用稳定币进行的跨国洗钱活动。
当然,跨境支付确实需要创新。以中国香港试点与数字人民币协同发展的合规路径已在探索之中。或许将来,在外贸集中的自贸区,试点离岸人民币稳定币,既能满足商家需求,又能把交易圈在阳光下,不失为一个好思路。
面对市场对跨境支付创新的真实需求,效率、创新与稳定之间的平衡,从来都绕不开。如何既尊重市场活力,又守住了金融安全的底线,是现实中必须直面的问题。
北京商报评论员 岳品瑜
请先
!